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成长心理 > 成长物语

成长物语

敲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警钟

分类: 成长物语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10-31

阅读 :369


    近段时间,媒体上频频报道有关学生自杀的事件,从13岁小学生毕业前跳楼身亡(2005年8月28日金陵晚报)到16岁中学生跳下23层高楼(2005年07月11日沈阳晚报),再到36岁博士后跳楼自杀(2005年09月20日新京报),类似的事件在各个年龄层的学生中都可以找到。这些学生大都是家长口中的“乖宝宝”、老师眼里的“好苗子”,然而他们却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花样年华,这不得不引起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深思。

    如果说少年自杀是由于他们自身性格上的弱点。由于社会阅历少,青春期的少年容易走极端,看问题绝对化,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成败,一旦遇到点儿挫折打击,便觉得承受不了。同时,家长及学校没有对他们的心理作及时的疏导。那么,已经有了相当人生阅历的大学生、硕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自杀,又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呢?他们是否有和青春期的少年一样有自身性格上的弱点?

    笔者认为,自杀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自杀者心理的不健康。高学历的学生可能由于埋头于书海,与社会联系不够。当步入社会,现实与梦想相冲突时,他们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最终选择了自杀作为解脱,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南大学“马家爵事件”一度敲响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警钟。然而,成效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事实是我们看到的关于学生自杀的新闻似乎越来越多了。据笔者了解,很多大学里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但真正到咨询中心咨询的学生很少,即使去也是偷偷摸摸地去。这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很多人认为去做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似乎在向别人昭告:“我心理不正常。”因此,学校应该改变“等学生上门”为“主动关心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这就需要老师们多多关心学生的生活,而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学习成绩上。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年龄大的学生就没有心理问题,而忽视了高学历学生的心理健康。一连串的事件已经告诉我们,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哪个年龄层学生的专利了,而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一大问题。

下一篇:千万别把性梦当现实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学生“娘娘腔”咋治?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