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心理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心理知识学习网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异常心理 > 网瘾

网瘾

虚拟世界的“玫瑰陷阱”

分类: 网瘾 心理词典 编辑 : 心理知识 发布 : 10-22

阅读 :465

关键词: 虚拟 世界 玫瑰 陷阱

  案例一:黑龙江省某中学一女学生李某在网上结识了一位网名叫“阳光男孩”的男孩。李某被男孩幽默的言辞所吸引,特别是“阳光男孩”介绍自己为某公司的白领,父母在国外等情况时,更让她羡慕至极,而男孩似乎也对她萌生了爱意。当男孩提出见面时,李某一口答应,并瞒着家人,踏上了远去湖南长沙的列车。然而,她做梦也没想到,她痴迷的网上恋人竟是社会上的小混混,网上所说的话全是谎言。见李某万般后悔准备离开时,这名小混混凶相毕露,带着几名兄弟,将女孩强行带到某旅馆进行多次轮奸,并抢光女孩子所有的钱物。

  案例二:深圳某公司青年员工杨某,喜欢上网聊天,结识了一个网名叫“左佳琪”的女孩子。左佳琪告诉杨某,她是陕西某艺术学校的学生。虽说是在虚拟的空间,可两人很快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并约好在陕西见面。初次见面,杨某就被左佳琪漂亮的外表所倾倒。没多久,二人再次相约到宾馆开房间。正当杨某匆匆赶往宾馆时,途中遭遇三名青年的暴打,鼻梁骨被打断,身上的钱和手机也被抢走。原来,“左佳琪”与其帮凶是专门布设网恋陷阱,来实施抢劫的。

  案例三:家住江苏的女大学生小雪在网上与一位叫毕东东的男子爱得死去活来。在毕东东的邀请下,她多次去哈尔滨跟“心上人”约会并同居。一次约会中,毕东东得知小雪的家境很好,父母准备送她出国深造,觉得送到嘴里“肥肉”哪能轻意放掉。就在小雪出国前夕,毕东东再次将她约到自己住处,实施了他的敲诈计划,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竟与同伙将小雪掐死。

  以上三起案例只是众多网络犯罪中的一种———利用网恋来骗财、骗色,甚至残害生命。利用网恋这一特殊方式犯罪已成为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网恋,一旦被坏人利用,它就好似一个玫瑰式的陷阱,无情地吞噬着思想单纯、感情纯真的青少年的身心和生命。尽管许多青少年因网恋给自己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和伤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痴迷于网恋中不能自拔,细分析一下,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虚拟世界的好奇心理。他们的年龄,往往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成型前的不稳定期,容易对未来抱有幻想,对谎言的识别能力低。过分追求浪漫的爱情,因而容易被网上一些“爱情高手”的甜言蜜语所迷惑,最终跌入网恋的陷阱中。

  二是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业余时间少,生活单调,很多学生还要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造成他们到网上寻找刺激、寻找寄托,逃避现实生活,幻想通过网上交友缓解压力,得到情感上的寄托。

  三是网恋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择偶空间。网络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可以结交海内外的朋友。这样就使一些青少年到网上去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

[1]  

下一篇:透明的夜,模糊的人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网络生活让我们更孤独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