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议:常让父母回家乐乐
调查显示:养老院里七成老人感觉“寂寞”任悦
新报讯【记者任悦】近日,本市青年志者心理服务团队的多名心理专家走进了津10余家大型养老院,对这里的老人们行了心理调查和咨询服务。专家们发现,虽养老院的硬件设施良好,服务周到,给老人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活环境,但很多老人因长期不能和子女们进行沟通,还是会感到独、甚至有受气、被冷落的感觉。专家们提这些老人的子女们不要把住在养老院的老遗忘了。
在这次调查中,80%以上的老人是自己主向儿女提出住到养老院的。但是,只有40%右的子女能每周都来看望在养老院的老人。多数子女是逢年过节或是老人生日时才会,也有极少数子女一年也不一定来上一次。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讲,老人们在刚入院时,女们来得多一些,时间一长,就认为老人已习惯了,就不来了。由于住不惯外边,一些老经常出现失眠或睡眠不足的情况。但是,很老人怕孩子们担心,都不愿意说出这些感。时间长了,这种生理上的不适应有些好转,但是,心理上的问题却会出现,老人们迫切希望和子女多沟通,而就在这个时候子女们来的频率却少了,老人们开始有了被家人抛弃的感觉,有的人还会患上抑郁症。
老人感受:工作人员不能代替子女
在与心理专家的交流中,70%以上的老人反映,虽然服务人员很周到也很热心但总感觉自己生活在集体宿舍,老人们还是非常想和孩子们在一起。可是,孩子们来养老院看望,不仅时间短,而且“交心”的话少了,也显得生分了,这让老人心理的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和家里人越离越远了。
经验借鉴:“探亲制”让老人羡慕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说,有一些老人的子女做得非常好,不仅自己总过来探望,还定期把老人接回家住几天,这样让老人总能有家庭的感觉和幸福感。心理专家说:半数以上住在养老院的老人由于长期缺乏与子女沟通,产生了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孤独感、自卑感,严重的还有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症状,而有心理问题的老人大多又不懂得如何调整和疏导。老人们虽然不反对住在养老院,但更希望自己能“常回家看看。”
专家建议:亲情是不能代替的
高级心理保健师董浩认为:孩子们要把老人记在心里,养老院的服务终究是代替不了儿女的亲情。老人需要多层次的心理满足,但通常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为补充,老人“天伦之乐”的情感需求还是要从家庭中获取。养老机构应当增加心理扶植体系,帮助老年人做好自我心理调整的方法,提高自身心理适应能力。